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活动>>第四届十大杰出检察官评选>>张原生
平凡的坚守
——记原平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原生
时间:2012-09-1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六月,晋北的原平阳光明媚,绿荫葱葱,繁忙的平安大街车流滚滚。

  新落成的检察院办公大楼威严耸立在平安大街旁,鲜艳的国徽闪烁着庄严的光芒。

  早上八点,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人准时踏点而来。存好自行车,款款登上台阶,和保安微笑着打过招呼后,准时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这位局长和善、平静、朴素、文质彬彬。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善的局长。在任4年多,和他的团队一起,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件27件38人。全部是5万元的大案,其中50万元以上案件11人,法院已判决10年以上徒刑罪犯5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四年多,培养炼就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反贪铁军。

  四年来,他先后被授予“忻州市优秀政法干警”、“山西省优秀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两次荣立“一等功”。

  他就是原平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局长张原生。

  坚守“第一要务”

  我是反贪局长,反贪局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办案。案子的数量、大小、质量是衡量反贪局长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就像打仗一样能打仗会打仗的将军才是好将军。当一回反贪局长不办几件像样的案件就是有辱使命和职责,就有愧于反贪局长的称号。就是将军没有打过大仗、胜仗,将来老了和后辈儿孙们谈起来连谈资都没有。

  这位局长笑哈哈地和我们谈起了他的第一要务;这位局长总爱把办案和打仗联系起来。

  有了这样对自己的要求,每次办案都能冲在前面,让他赢得了“一线局长”的美誉。

  在基层办案,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关系多、熟人多,办案的同志和被调查的对象之间很容易拐弯抹角钩挂上老乡、同学、亲戚等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个时候往往是办案同志最难为情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就是最需要当“头头”的挺身而出,冲在前面的时候。

  排阻力也好,顶压力也罢。我不得罪人谁得罪人,关键时刻难道要把战友们推出去。在这位文弱的局长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大义凛然,舍我其谁的气概!

  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基层反贪局长最真实的写照。

  张原生常套用毛主席的一段著名的话鞭策自己和同事。即,办案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办案就是打仗,就是查证腐败分子的专制行动,就需要“硬”和“横”。

  2009年3月,原平市农房建材公司十余名下岗职工来反贪局反映该公司经理巩某的经济问题。接待的同志无奈地说,这是老案件了,前几年不少同志分别查了多次都没有什么结果。

  看着上访群众希冀的目光,职业的敏感和责任使张原生隐隐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认真记录上访情况,细致分析相关问题,细致地和同志们一起制定了四套周密的行动方案。

  突破行贿人的时候,前面几组都没有成功,再过几个小时办案的时限就要到了,大家的压力逐渐大了起来。关键时刻,张原生亲自上阵,和行贿人展开了面对面的较量,几个回合下来,行贿人的心理防线轰然倒塌,彻底交待了有关事实并提供了重要证据,在铁的事实和证据面前,巩某的彻底交代了利用单位集资建房之机收受他人贿赂50万元、挪用公款15万元的犯罪事实。案件水落石出,巩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见到了这样细致的破案、见到了这样认真的干部,前来反映情况的群众捧着锦旗泪流满面的说:“原本以为没希望了,你们如果办不成,我们就继续上访,没想到你们还是把案子办成了,不仅保障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更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牢记“第一要务”,关键的时候我行,困难的时候我上。大案要案谋划在先,冲在前,排阻力顶压力在前,张原生的用心、勤奋、吃苦为他的团队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坚持勤于学习

  “办案很难,很辛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办好案件,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然就不会办案。做好一名合格的反贪人不仅要精通法律知识还要熟知社情舆论,社会经济生活,经济热点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掌握工商、税务、金融、土地、城建、医疗、卫生、教育等多领域的知识。必须是个‘杂家’,才能‘耳聪眼亮’,才能熟悉和掌握贪污贿赂案件发案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在办案的过程中成长为‘专家’。”

  在他的案头、床头经常是一沓一沓的各种书籍,其中还有《孙子兵法》。

  在原平市院反贪局,“知己知彼,百战不贻”、“速战速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名句,已成为干警们讨论案情时的口头禅。一个案件怎么查,如何突破,怎样选择时间,常常争的面红耳赤。研究办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办案能力和办案质量是他们经常的“功课”。

  在办案的实践中,他和他的战友们也逐渐摸索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突破贿赂案件的“土办法”。即,“摸行道”、“找炸弹”、“寻缝缝”、“强突破”,就是摸准行业和部门贿赂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找到有利于突破嫌疑人心里防线的有力证据,寻找最佳的突破点,集中力量强行突破。

  他也在办案中,总结了一套“两头小,中间大”排兵布阵的“好办法”,即,摸线索和初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突破集中全局力量进行,突破以后再以小组为单位侦结案件。

  他说,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门工作。很讲究技巧和方法,但是用心是第一位的。只要用心钻研就会有许多的方法和技巧,只有用心才能将案件办好。张原生和我们反复提到了“用心”。

  就是这样,用心在先,冲锋在前、一身正气的张原生在和同事们长年累月的摸爬滚打中成了真正的“头”和主心骨。

  2009年4月,原平市发生了人民银行原平支行原行长阎某裸聊被骗550多万元的案件。原任行长已被免职,新任行长已经到位。但是,阎某在职时向本单位职工和系统外的许多人都借了钱,支行内部人心惶惶,社会上也有许多传说。干警到支行了解阎某贪污、挪用的情况,查账没有发现任何事实。

  办案的同志一头雾水,怎么可能呢?这么大的案件,向那么多人借款,又是单位一把手,就能不用公款一分钱?

  张原生和办案的同志反复研究了案情,和办案的同志一起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办案策略,将办案的力量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查账,一组外围暗访。暗访组访到了年底职工每人发了一套西装的情况,查账组却没有发现正规账的记录。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一定有小金库,案件的突破点就在这里。”张原生非常坚定地认为。他将全局同志分成6个组,集中全局的力量进行突破,结果在12小时内查证了闫某挪用公款19万元案件,一场沸沸扬扬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坚守许多的“不”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我们反贪人一定要清心寡欲,要敢于不,善于不,真心不。才能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才能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

  张原生和他的团队在办理贪污贿赂案件中,能够有底气,能够那样“横”、“硬”,最关键的一点是他率先垂范坚守了打铁自身硬的原则。

  他有许多“不”。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开车、不赌博……没有一点不良嗜好,为人低调、平和。在同事们眼里,这位办案时雷厉风行的局长,一歇下来平静得就像是没有波纹的湖面。在亲戚眼中,他一脸“寡情”;在朋友心中,他是个“不办事”的人。

  案子办多了,免不了要过人情关。“不让人说情,堵上每一个人的嘴是不客观的,那么就要看我们的检察官怎样去对待了。”事实上,张原生心里很明白,要是“不寡情”、要是“能办事”,丢掉的不仅是党纪国法的公平、公正,更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能这样做么?”

  “肯定不行!”

  采访中,张原生坚定地向记者表示案件的公正性。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涉案人,在他的心里的这根弦始终绷得很紧,对谁都没有放松过。

  妹妹下岗10几年了,为了生活四处打工,父亲让他给妹妹找工作,表面上虽然答应了,但终没有对任何单位提及。

  他有著名的“三不”,即,不敢,不能,不忍。这就是法律之剑高悬“不敢”、职业道德要求“不能”、面对不幸的当事人“不忍”。办案中,不知情的人给他送钱送物总被他严词相拒,了解他的人总说:“没用!他不认那些。”

  曾经有个案件,当事人拿着5万元现金找到了张原生,被退了回去。后来,心中充满迷惑的当事人又拿来了10万元,结果又被退了回去。

  张原生一边开玩笑一边认真地说,收下这10万元够坐10年牢了。事实上,许多同学和朋友找他办事他大多婉言相拒,久而久之,这个不办事的“赖名”就挂在了张原生头上。

  对于妹妹的事情,他跟一些要好的朋友讲,实在不能求人,这个位置比较特殊,今天求了人家落了人情,明天人家求上门来怎么办?

  也正是这种“不求人”,“不落人情”的观念成就了他办案的底气和硬劲。许多人说他这个反贪局长当的不值,张原生却自言自语地说:“在这个位置上,必须要做到这样。”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成就了张原生执法办案的底气和硬劲。

  从事反贪工作四年多,从事检察工作27年,,秉持他一贯理念和原则,在平凡中坚守既定的信仰。不为名、不谋利。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来。









基层联播
·阳泉检察官救人不留名
·新绛县院: 开展中层干部新刑诉法知识大讲座
·河津市院:采取“六到位” 实现“零”上访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一行到洪洞县检察院
·万柏林区院:检察官打靶迎“八一”
专题活动